工业4.0

工业4.0不是一场突然而至的革命

2025China.cn   2016年12月20日

  引言:工业4.0时代下,制造业领域都在快速朝着智能制造发展。汽车行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角色之一,未来发展趋势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在工业4.0时代下,国内汽车行业该如何发展呢?

 

  面对当前德国的工业4.0和美国的制造业回归战略,中国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

  近日,在三亚·财经论坛这一国际性高规格论坛上,一汽-大众董事、总经理张丕杰就“工业4.0背景下的中国汽车产业升级之路”这一主题,分享了一汽-大众对于这场大变革的深度思考与前瞻探索。

  作为德国与中国的合作典范,同时也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军品牌,一汽-大众骨子里既有来自德国“工业4.0”的基因,更有着“中国制造2025”的血脉。因此,张丕杰的此番阐释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有着强烈的代表性意义。

  首要任务是创新

  “汽车智能制造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未来方向是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是互联网与大数据在制造中的应用与分析。”

  张丕杰在演讲中再次谈及汽车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表示,汽车智能制造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创新活力。特别是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要领域融合与创新的加深,正引发新一轮汽车产业变革。

  事实上,无论是从一汽-大众“创·享高品质”的品牌宣言,还是此次论坛的唯一官方指定用车全新一代迈腾所提出的“创·领如你”口号,都已经把“创新”放在了第一的位置上。而在整个一汽-大众的成长过程中,创新能力也成为这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一汽-大众已经在车型开发、流程标准、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变革。据悉,近期一汽-大众又与IBM、华为、清华等世界领先的信息科技机构展开合作,合力打造“智慧工厂”,未来将持续加速创新与数字化战略布局。

  绿色发展是未来

  智能化与新能源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公认的发展方向,而清洁能源与零伤亡的绿色交通时代,是这些创新的最终目的。作为中国最老牌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汽车品牌,一汽-大众在这些维度上也在进行着自己的探索。

  张丕杰提到了奥迪A6L e-tron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这是一款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的新能源车型,其百公里油耗仅为2.3L。根据大众的计划,其到2020年将会推出20款新能源车型,其中7款将在中国本土生产。

  此外,根据大众2025战略规划,其在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将加大投入,并计划在10年内实现无人驾驶系统的开发和许可。而跨品牌的移动出行解决方案也被大众提升到了战略高度。

  新能源、智能化与移动出行解决方案这三个方面,将构成未来大众绿色发展的关键要素。一汽-大众作为大众在华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同时也是中德合作的代表,有责任带动全产业链协同绿色发展,以“绿色实效”引领“绿色未来”,推进人、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两大课题待解决

  “互联与大数据是汽车智能制造不得不面对的两大课题。对于汽车制造而言,互联就是要把设备、生产线和员工通过网络紧密地联络在一起,组成一个无所不在的智能制造系统。至于大数据的应用,未来将会渗透到企业运营、价值链乃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针对未来的发展,张丕杰也提出了难点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效率,决定了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速度和深度。

  事实上,过去两年来德国几大车企都纷纷在不同场合,展示了自身在工业4.0的指导思想下,通过数据互联和大数据分析在智能化生产上的应用。

  “工业4.0不是一场突然而至的革命,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革新,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升级进程。”

  在谈论创新与变革的同时,张丕杰也强调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因为对于工业升级来说,重要的不是目标的伟大,而是过程的可操作性。

  面对当前德国的工业4.0和美国的制造业回归战略,中国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以新能源、智能网联技术、车联网和汽车共享、汽车品牌本土化为鲜明特色的汽车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谁最先找到了突破瓶颈,谁就将会在下一世代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转载)

标签:工业4 0 我要反馈 
参与ABB电机与发电机拼图挑战赛赢取探厂等好礼,快来挑战!
2024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专题
西克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专题
专题报道
2024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专题
2024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专题

2024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将于4月22 - 26日在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举行。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工业贸易展览会,本届展览会

安全走向数字化
安全走向数字化

如果说安全是过程工业的基本盘,数字化是过程工业的新锚点,那么作为2023 NAMUR中国年会唯一的赞助商,HIMA与这次

第三届EESA储能展
第三届EESA储能展

EESA储能展是由储能领跑者联盟主办的品牌展会,创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为加快适应储能规模化发展的步伐,促进储能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