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效管理

毛涛:“双碳”目标下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2025China.cn   2022年01月07日

文章转载自IIANEWS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将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迈向“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企业作为重要参与者如何面对迎面而来的机遇的挑战?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毛涛在2021智能趋势论坛上做的主题演讲《“双碳”目标下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中分享了他的观点,并为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以下是演讲实录整理,以供参考:

  很荣幸参加这个会议,接下来结合我的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些心得,和大家做一个分享。分享的内容围绕四个方面。

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

  2020年中国的碳排放,多数机构认可并使用的数据大概是100亿吨,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近30%。将碳排放量细化到行业,各个领域的分布为发电约占42%,工业约占30%,建筑约占15%,交通约占12%,其他领域约占1%。按照我们部的一个数据,工业领域能源消耗大概占到全社会能源消耗的63.8%。当然这个数是针对大工业,是把发电加进去,这样的话工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社会排放量的70%左右。

  从2020年9月到2021年4月,我国在不同的国际场合多次发表了支持碳减排的承诺,国内一系列政策文件也相继制定、发布。今年5月份,政府专门成立了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各个部委都在积极行动:

  科技部成立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包括各个领域的一些时间表和路线图。科技部也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包括编制《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设立“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2020年年底发布,今年开始实施,以及正在制定的《“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此也非常重视。最近工信部在编制工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业低碳行动,包括工业领域的碳达峰方案,都正在制定中。

“双碳”目标带来的新机遇

  大家能感觉到,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谈绿色合作是没有一点障碍的,包括中美今年也就气候变化达成了一些共识,中欧也提出了中欧绿色合作伙伴倡议,在推动相关工作,工信部和中国欧盟商会等国际组织也都有一些合作。其次,产业发展方面转型步伐在加快,中国正在由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过程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也是一个重点。

  低碳技术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首先包括先进生产工艺。生产工艺不同,能源资源消耗也完全不同。例如,工信部也一直在强调生态设计,包括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对于企业生产工艺的优化也提出了很多要求。在当前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这种低碳的工艺必然会越来越受到市场或者企业的青睐。

  第二个是节能减排的相关技术,包括专用的节能技术,锅炉电机等通用技术,空间都非常大。

  第三,储能技术当前也是百花齐放,有强调电储能的,有强调这种氢储能的。现在王灿院士也在甘肃这边做试点,用绿氢与二氧化碳结合制成液态甲醇,称为“液态阳光甲醇”,也是非常好的技术方案。当然,也有一些质疑,就说西部地区风光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水资源严重缺乏,也有一些专家提出来,是不是能够利用海洋风电加绿氢来制甲醇。作为一种储能的新方式,这都值得探讨,但最关键的还是环境,经济的问题,就是成本什么时候能降下来,这非常关键。

  第四,是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第五,随着碳市场启动,很多大型企业对自身的碳减排工作也特别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以及AI技术的应用也必然迎来一个巨大的空间。

  另外,还有绿色金融。想驶入一个新的快车道,之前国家对于清洁能源的一些投资,包括绿债的发行,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我国的碳排放市场仅次于欧洲。国家对绿色金融包括碳金融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我认为这一块是非常大的空间,当然也有非常多的挑战。

“双碳”目标带来的新挑战

  迈向“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同质同源的特征,包括监测管理方法也基本类似。这一块可能会带动相关管理制度的变革,也会给企业提供很多便利。“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将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

  减碳方法从探索走向成熟。第一个转变从强度控制向强度控制和总量控制“双控”转变。我国最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碳目标,当时的目标是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单位GDP碳排放量降低40~45%。2014年中美谈判的时候,我国做出一个总量的承诺,就是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并力争早点达峰。当然面对我们提的强度目标,外部的质疑声非常多的,质疑点在于中国的GDP在增长, 碳排放的总量还是上升的。而去年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强调了减碳的强度控制,也突出总量控制,表明了中国减排温室气体的决心。

  第二个转变从自由排放向受控制排放转变。

  第三个转变从局部控排向普遍控排转变。之前主要是针对二氧化碳这种单一温室气体的管制,因为二氧化碳量大,是关注重点。国家未来的管制目标逐渐从二氧化碳向其他温室气体全覆盖转变。

  第四个从无偿排放向有偿排放转变。现在欧洲碳排放交易金额比较高,中国国内相对低一点,按照碳排放管理办法的规定,现阶段碳配额也是无偿分配的。但是《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强调,碳排放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所以企业要提前做好相关的布局。

  管制手段也从重行政管制逐渐向重市场调节转变。当然,“十三五”期间,市场管制也做了一些探索,像碳排放交易,节能量交易,用能权交易,“十四五”期间的相关文件,用能权交易,碳排放市场都是重点。

  当然,碳排放市场针对的主要是一些大企业。根据专家预测,将万吨标煤以上的企业纳入碳排放市场,控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概为50%,那剩余的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怎么办?

  我个人建议就是用碳税这种普适化的方式来对企业进行相关管制,这样也实现了管制手段的公平性。因为很多企业纳入碳市场之后成本是增加的,而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如果没有合适的管制方式,这种竞争中是不公平的。当然中国如果采取碳税和碳市场并行的机制,两者需要有一个协调。

  其次,也是希望大企业能够利用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带动中上游一些中小企业来关注温室气体减排工作,打造零碳供应链。

  然后还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变就是能源供给,现在从化石能源转向清洁能源。因为国家经济要增长,能源消耗还是要增加的,这种新增的量肯定要以清洁能源为主来供给,目前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高达57%左右的煤炭,未来要逐渐退出。

  在用能方面,国家提出了电气化、绿色化、智能化,提高清洁能源的占比。国家也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能过剩产业的去产能工作。

  此外,我们看到企业发展也正从之前的消极应对转向主动布局。近些年,特别是去年开始,很多企业已经主动开展碳减排工作,进行相关布局。当然国外的企业布局非常早的。例如,苹果在2020年基本上实现了自身运营的碳中和,到2030年实现整个供应链100%碳中和。施耐德电气也提出2025年前实现运营碳中和、2040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我们国内的企业步伐相对慢一点。像关注减碳比较早的华为,提出计划2025年前推动Top100供应商设定碳减排目标。像隆基是生产绿色能源,之前提的是制造绿色,现在提出从制造绿色向绿色制造和制造绿色并重的发展路径,减少自身生产及供应环节的碳排放,并在2021年1月8号发布了绿色供应链减碳倡议,有150多家供应商积极响应。现在,很多国企也都制定了自身的碳达峰甚至碳中和目标,这里就不再赘述。

低碳趋势下的企业发展建议

  目前,针对一些能源企业及钢铁企业,有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希望企业结合国家的政策发展导向,及时制定自身的碳目标。

  第二、加强供应链的协同,特别是有出口需求的企业。因为现在欧洲碳边境调节机制在2023年实施,它不是考量企业自身的碳排放量,而是考量整个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企业都有必要去提前布局。

  第三、理性地制定发展思路。制定碳达峰或者碳中和目标不要太激进,最好摸清家底。

  第四、环境问题说到根源上还是技术问题,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这里还是有很多发展机会。第五、提升国际化水平。我国的光伏技术水平是非常高的,但是在检测及国际标准方面,我国的话语权还很低。只有这些方面不但改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发展,提高低碳节能技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才更大。谢谢!

(转载)

标签:双碳 我要反馈 
西克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专题
专题报道
安全走向数字化
安全走向数字化

如果说安全是过程工业的基本盘,数字化是过程工业的新锚点,那么作为2023 NAMUR中国年会唯一的赞助商,HIMA与这次

第三届EESA储能展
第三届EESA储能展

EESA储能展是由储能领跑者联盟主办的品牌展会,创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为加快适应储能规模化发展的步伐,促进储能行业

2023全景工博会 | 直播探馆 · 全景解读
2023全景工博会 | 直播探馆 · 全景解读

2023年9月19日-23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将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举行。本届工博会将以“碳循新工业、